[1]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冯雷.理解空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保罗·克劳瑟.视觉艺术的现象学[M].李牧,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
[5]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M].韩子满,刘戈,徐珊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杨宇振.城市与阅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牛雄,田长丰,孙志涛,等.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J].城市规划,2020,44(10):81-92.
[9]邹梦雅,张新宇.基于空间叙事的城市空间文化建构——以临安滨湖新城公共艺术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4):138-139.
[10]穆俊成.城市视觉文化的数字传播策略[J].新闻战线,2016(16):19-20.
[11]卢鑫鑫.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创新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0(10):139-141,144.
[12]马克·费罗.电影和历史[M].彭姝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彼得·比林汉姆.透过电视了解城市[M].宋莉华,王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景观都市主义:从起源到演变[M].陈崇贤,夏宇,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6]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7]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18]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9]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