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oa 以新质生产力繁荣精神文化生产的三维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1 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探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精神生产领域繁荣发展的具体路径,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精神生产的本质、类别与发展机制。研究发现,从普遍性来看,生产性的精神生产活动追求利润,非生产性的精神生产活动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从特殊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精神生产活动表现为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研究表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精神生产领域繁荣发展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精神生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精神文化生产,要以更为优质的生产资料推动精神文化生产,要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推动精神文化生产。 2025年06月30 00:00 2025年03期 1 15 1124642 周绍东,孙晓凤,项楠 新时代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辩证思维与实践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2 以“大思政课”视域为观照,推动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格局,是新时代高质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高校作为关键推动力量,建设课程思政需要具备辩证思维和实践智慧,这体现为既要全面精准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工作要求,又要契合自身实际做好思政课程体系的综合统筹与创新。研究认为,聚焦高校工作特点,重点从中观层面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方法论思考,提出高校应在课程思政育人渠道、工作方式、实践环节、推进机制方面,树立和践行有界与无界、显性与隐性、技术与艺术、过程与结果辩证思维。研究表明,高校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着力构建完善多元协同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研究体系与组织保障体系。 2025年06月30 00:00 2025年03期 16 26 1154792 赵亮 人工智能深度媒介化赋能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新范式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3 为探究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的路径,从教育数字化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深入阐释人工智能深度媒介化赋能国情教育的时代价值; 揭示对话式数智学习、精准性数字画像、跨文化数域适应等人工智能深度媒介化的驱动逻辑; 针对当前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来华留学生是增强国际理解、传播中国话语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能够为新时代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数字化变革提供赋能增量。研究表明,需要通过构建知识图谱,以媒介化技术嫁接课程知识体系,强化课堂主渠道功能; 在涵育人文品格过程中,应注入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构建技术适应性与人文自觉性相融合的数字化素养培育体系; 依托人工智能实现制度话语、生活话语与情感话语的有效转换,激活教育主体在数字场域的创造性实践。 2025年06月30 00:00 2025年03期 27 39 1170795 刘天宇<sup>1,2</sup>,董小龙<sup>1</sup>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古丝绸之路交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4 伴随人工智能带来的文化业态颠覆性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超越传统实体文化遗产保护的解释范式,正通过深度学习与生成模型领域的创新,实现前所未有的保护效果与文化再生,为古丝绸之路交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解释框架和技术应用前景。基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构建技术赋能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型。研究认为,以明晰学理性阐释为前提,古丝绸之路交通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事业中的外延意义被重新界定,其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需求与技术特性体现出精准契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重建与虚拟复原、智能化监测与持续保护、沉浸式体验与科普性应用等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应用图景。研究表明,未来需围绕人工智能素养协同提升、政策协同支持、主体协同参与供给系统支撑,推动古丝绸之路交通文化遗产的深度保护与可持续传承,为文化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 2025年06月30 00:00 2025年03期 40 52 1110194 王振宇,郭鹏飞 古丝绸之路驿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5 为破解古丝绸之路驿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新挑战,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对古丝绸之路驿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发展现状与保护策略进行研究,构建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发现,古丝绸之路驿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重视不够、界定不清、保护不足等现实困境,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能够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理论的革新与发展,为古丝绸之路驿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研究表明,要构建“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储存-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古丝绸之路驿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路径,从数字化信息采集、构建数字化信息数据库、搭建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平台等方面,助力古丝绸之路驿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月30 00:00 2025年03期 53 63 5897481 许欣<sup>1</sup>,周凡淇<sup>1</sup>,茹峰<sup>2</sup>,刘启波<sup>1,3</sup> 丝绸之路新疆段古驿站交旅融合开发潜力及发展模式识别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6 聚焦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交旅融合发展的客观需求,以丝绸之路新疆段古驿站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交旅融合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划定潜力类型并提出未来发展模式,以期为交旅融合的科学发展提供支撑。研究认为,新疆段218处古驿站呈“中线稠密、南北稀疏,一主多次、带状延伸”的非随机聚集空间格局; 开发潜力评分区间为[0.215,0.833],五类潜力类型的标准差椭圆总体呈西南—东北走向,与天山走廊基本一致,但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卡方检验表明,潜力类型在线路归属(<i>χ</i><sup>2</sup>=31.960,<i>p</i>&lt;0.001)与驿站类型(<i>χ</i><sup>2</sup>=48.114,<i>p</i>&lt;0.001)中均具极显著差异,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进一步揭示,3条线路间驿站资源禀赋差异极显著(<i>p</i>&lt;0.001),3种驿站类型间环境适宜价值、旅游市场强度、驿站资源禀赋差异极显著(<i>p</i>&lt;0.001),仅在城镇型与军事设施型间存在旅游交通联动差异(<i>p</i>=0.012)。基于此,提出“全域统筹-线路深化-驿站提质”的古驿站交旅融合未来发展模式,宏观上应构建“一核一带双环”的全域发展格局,基于自然断点法识别出3条优先开发线路,并针对不同线路与潜力类型古驿站制定差异化开发策略。 2025年06月30 00:00 2025年03期 64 76 9674994 丁华<sup>1,2,3</sup>,李竹蔚<sup>1,2,3</sup>,马雪瑶<sup>1,2,3</sup>,代笠<sup>1,2,3</sup>,苗帅<sup>1,2,3</sup> 论“体制内作者”的电影工业美学原则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之道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7 为探究《哪吒之魔童闹海》现象级成功因素,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体制内作者”的美学实践路径的内在逻辑,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工业美学方法论体系,以“电影工业美学”与“想象力消费”理论为双核坐标,采用案例分析法、文本细读与产业数据等,对《哪吒之魔童闹海》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体制内作者”通过3项核心策略实现破局,聚焦其在商业诉求、政策规训与艺术创新间实现平衡的破局密码与黄金法则,作为电影工业美学重要原则之一的“体制内作者”理念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通过《哪吒之魔童闹海》已验证的经验输出,以“体制内作者”为枢纽,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进阶路径需遵循三大原则:即构建“创意主导-技术中台-云端协作”的新型生产关系; 推进“文化基因库”建设,系统转化神话IP为可计算的数字资产; 实施“工业标准出海”战略,重构全球电影技术话语权技术标准、文化表达与产业机制等方面的方法论意义。 2025年06月30 00:00 2025年03期 77 89 1117999 陈旭光<sup>1</sup>,李岩<sup>2</sup>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青年亚文化视野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8 为了探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挪用与借助青年亚文化符号破壁传播的现象,通过分析电影中以“越轨者”“边缘人”为代表的标签生成机制,论述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中抵抗与融合的路径,梳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从“收编-消解”迭代为“动态互渗”。研究发现,影片通过青年亚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运用,成功实现跨圈层传播,符合当下青年观众的情绪状态; 亚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现代性表达,还为主流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表明,当代动画电影创作应重视青年亚文化的表达需求,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探索更具包容性的文化融合路径,以促进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良性互动。 2025年06月30 00:00 2025年03期 90 99 1097825 拓璐 具身性视角下女性在线健身跟练行为实证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9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身体与技术问题重新受到关注。为研究在线健身跟练过程中青年女性的具身实践特点,以及在此过程中技术与身体间的关系,以跟练B站健身UP主“周六野Zoey”账号的青年女性健身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在具身性视角下探讨在线健身跟练实践中技术与身体的互动关系及其意义。研究发现,在身体层面,数字媒介延展了认识自身身体与外部世界的感知维度,身体感官与远程连接技术的互动促成了物质身体与符号身体的对话; 在感官层面,在线健身活动通过身体实践实现时间与空间感知的技术再造,以混合时空应对物理隔离,重建时间秩序; 在意识层面,女性健身者根据具身体验进行动态化的认知调整,在内在与外在身体的协调中,重新认识和延展作为体验和认知世界的身体的意义。研究表明,在线健身实践中,青年女性健身者在技术与身体的交互中开拓认知,呈现出个体能动性与结构互动的特点,有助于其获得更为完整的身体认知,发掘身体的主体性意义。 2025年06月30 00:00 2025年03期 100 111 1110022 陈志娟<sup>1</sup>,齐臻玅<sup>2</sup>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驱动因素及组态路径的实证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0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新型创新范式,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强调共生演化与协同发展,有助于城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创新瓶颈。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分析城市科技创新的驱动因素及组态路径。研究发现,西安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受到多元组态因素的影响,单个因素无法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一致性较高,作为核心驱动因素对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具有普遍性,而中介机构则未发挥作用; 西安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存在4条组态路径:人才-科创双重驱动型、资本主导下企业-环境激励型、校企研三方协同型,以及环境-主体-资源联合驱动型。研究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要精准识别核心驱动因素,还要把握各因素之间的协同联动效应,可通过健全创新生态环境、推进多元主体合作和优化系统资源配置等措施,建设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 2025年06月30 00:00 2025年03期 112 124 1402285 韩言虎,俞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