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陈家刚.数字协商民主:认知边界、行政价值与实践空间[J].中国行政管理,2022(1):26-32.
[4]汪波,安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政府数字协商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4-173.
[5]邬家峰.数字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民主化——基于江苏淮安“码上议”协商平台的实践考察[J].新疆社会科学,2022(5):1-9.
[6]罗荣.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价值凸显与方向优化[J].领导科学,2023(1):141-144.
[7]庞金友.人工智能与未来政治的可能样态[J].探索,2020(6):84-96.
[8]黄徐强,张勇杰.技术治理驱动的社区协商:效果及其限度——以第一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20(8):45-51.
[9]高奇琦.数字技术如何支持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落实[J].政治学研究,2022(6):63-74,158.
[10]赵爱霞,王岩.新媒介赋权与数字协商民主实践[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3):50-58.
[11]段治文,于雯美.元宇宙数字协商民主的机遇、风险和逻辑进路[J].学术界,2022(11):144-154.
[12]詹国辉.数字协商民主治理有效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以Y市政协云平台为例[J].探索,2024(2):44-57.
[13]张开平,王彤,庄明.数字技术与城市协商治理的内嵌式互动——基于C市参与式预算的案例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4-65.
[14]陈家刚,张翔.数字协商民主:制度规范与技术路径——江苏省淮安市“‘码'上议”实践探索[J].江海学刊,2022(6):135-142.
[15]张露露.数字化协商:协商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基层治理新形态——基于我国苏浙川三地实践经验的分析[J].地方治理研究,2023(3):16-27,78.
[16]宋雄伟,廖令剑.论数字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特质——基于“情境-结构-行动者”的分析维度[J].中国行政管理,2024(8):118-128.
[17]邓理.系统性赋能:数字技术重塑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重逻辑[J].学习与实践,2023(8):23-32.
[18]杨玉萍,王丹竹.数字技术赋能政协协商民主:逻辑、价值及路径——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点体会[J].新疆社会科学,2023(3):1-10.
[19]韩莹莹,陈缘.技术强化人民政协介入社会治理的内在机制——以Y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政协云”微建议试点工作为考察对象[J].行政论坛,2021(3):117-124.
[20]吴猛.社区协商民主:理论阐释与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1(2):99-101.
[21]刘学.数字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三重角色——基于组织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23(11):93-101,158.
[22]NOWLIN M C.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state of the research and emerging trends[J].Policy studies journal,2011(S1):41-60.
[2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24]郁建兴.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J].公共管理评论,2019(3):59-65.
[25]关婷,薛澜,赵静.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基于中国环境领域的实践案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9(4):58-65.
[26]黄俊尧,裴孟娜.数字化如何赋能基层协商民主:基于杭州“红茶议事会”案例的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4(2):16-25.
[27]何包钢,陈承新.中国协商民主制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21.
[28]齐艳红.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多维自由”及其局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61-68.
[29]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4(3):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