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喜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J].许昌学院学报,2015(3):92-97.
[2] LIU X.The silk road in world hist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3] 马锦,李发源,庞国伟,等.古陆上丝绸之路复原及沿线基本地理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4):123-129.
[4] 陈程钰,崔睿玲,李靖汐,等.古今丝绸之路驿站选址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储运,2023(3):95.
[5] 高荣.简牍与秦汉邮驿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6] 曹伟.古丝绸之路驿站建筑文化考——以中国西北、土耳其为例[J].中外建筑,2013(12):14-21.
[7] 李江涛.丝绸之路西行第一驿——豳州驿[J].华夏文化,2022(1):45-47.
[8] 谢古越,朱香.浅谈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丝绸之路上重要驿站柯坪”[J].工程经济,2015(5):118-123.
[9] 张红.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霍尔果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6):256.
[10] 葛承雍.敦煌悬泉汉简反映的丝绸之路再认识[J].西域研究,2017(2):107-113,142.
[11] 王俊.中国古代邮驿[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12] 曹伟.中国古代邮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3] 李宁,于佳宁,于海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策略研究——以马街书会为例[J].商业经济,2024(10):78-80,103.
[14] 王建彦,纪峰.大运河苏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路径研究——以皂河古镇为例[J].科技传播,2024(19):23-27.
[15] UNESCO.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operation[EB/OL].(1966-11-04)[2025-02-19].https://www.unesco.org/en/legal-affairs/declaration-principles-international-cultural-co-operation.
[16] UNESCO.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EB/OL].(1972-11-16)[2025-02-19].https://whc.unesco.org/en/conventiontext/.
[17] UNESCO.Text of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B/OL].(2003-10-17)[2025-02-19].https://ich.unesco.org/en/convention.
[18] 朱晓晴.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中国段概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
[19] 郭倩倩.新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创新方式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15):166-169.
[20] 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4-78.
[21] 王春燕,昝梅,施国芳,等.新疆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干旱区地理,2021(2):584-593.
[22] 曹德明.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新丝路学刊,2020(1):109-123.
[23] 凉都文旅.数字化建设在非遗保护中的意义和价值[EB/OL].(2024-03-27)[2025-03-05].https://www.163.com/dy/article/IUA4U6HH05532W0F.html.
[24] 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 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2):121-142.
[26] 王建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技术路线与体系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11):29-32,38.
[27] 杨欣欣,刘旭玲,郝景华,等.数字化视角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5(3):70-76.
[28] 汤书昆.“数字化生存”下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播的新生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17.
[29] 芦人静,李惠芬.论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中的文化认同[J].江苏社会科学,2024(5):232-240.
[30] 单霆,彭茜.面向创新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平江九龙舞为例[J].大众文艺,2025(2):49-51.
[31] 闵雅赳.“非遗+”背景下溧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路径研究——以蒋塘马灯舞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9):57-61.
[32] 陆紫瑶,温冠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创新路径探析[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2):57-61.
[33] 金炜.河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选择[J].大众文艺,2025(8):4-6.
[34] 张红燕.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24):63-65.
[35] 丁俊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6):75-76.
[36] 张哲.西北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页界面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37] 周艳梅.元宇宙视角下非遗XR沉浸式交互体验设计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4(10):72-76.
[1]孙锡芳.明代陕北地区驿站交通的发展及其
对军事、经济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04):27.
SUN Xi-fang.Effects of northern Shaanxi dak traffic on military
affairs and economy in Ming Dynasty[J].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0,1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