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求是,2024(17):4-10.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4]马福运,苏敏.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全国10 432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5(3):107-114.
[5]肖会舜.建设合乎思政规律的“课程思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5):11-14.
[6]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1-6,15.
[7]段妍.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与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3):126-131,139.
[8]刘广明,申丹丹.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机制探究[J].系统科学学报,2024(3):94-98.
[9]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72-75.
[10]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11]李腾子,蒋凯.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的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内涵与策略探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5(3):17-26.
[12]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1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14]楚国清,王勇.“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10-15.
[15]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16]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17]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62-67.
[18]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19]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0]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21]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68-173.
[22]刘琳.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24(6):44-53.
[23]齐鹏飞.全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4-6.
[24]王少奇,荀禹,宫福清.课程思政的现实藩篱、实践要旨及推进策略[J].教育科学,2023(4):63-68.
[25]王莹.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与价值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5):144-150.
[26]乔玉香.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