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李厚羿.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5):38-45.
[5] 李厚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精神生产概念的当代视野[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3):55-61,158.
[6] 刘水静,胡欣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4(2):117-127,366.
[7] 王圆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精神生产规律探析[J].江淮论坛,2021(4):68-73.
[8] 吴大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兼谈古典经济学精神生产理论的失误[J].当代经济研究,2024(9):81-89.
[9] 汤荣光.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导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5):53-58,92.
[10] 梅岚.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神生产的社会历史向度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6):66-72.
[11] 罗红杰,平章起.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要旨及其当代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6):9-14.
[12] 薛睿.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精神生产及其理论审思——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5(3):38-48.
[13] 陈红,邱灵.数字资本主义下我国精神生产安全的风险及应对[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40-48.
[14] 阮一帆,明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与实践理路[J].学习与实践,2024(3):3-12.
[15] 阮一帆,明月.试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视域下精神生产的有效供给——基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23(5):18-25.
[16] 曹洪军,周胜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样态及现实进路——基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24(2):146-153.
[17] 卢德友,姜婧.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2):36-43.
[18] 毛天虹.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解蔽与超越[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7):70-78,108.
[1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20] 潘敬萍,周绍东.在准确把握“生产劳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24(9):36-47.
[2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 杨宏伟,刘雅婧.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批判维度与价值旨趣[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4(1):14-24.
[25] 孙程芳,吴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阐释与实践指向——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24(2):16-25.
[26] 王峰明.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一种批评性辨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6):9-16.
[27] 周绍东,艾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24(9):5-14,206.
[28] 刘同舫.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21(10):1-8.
[29] 吴砥,郭庆,吴龙凯,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J].开放教育研究,2023(4):4-10.
[30] 陈云奔,李冠琼.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特征、现实挑战与未来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31):3-10.
[31] 李腾子.数字教育时代的高校师生互动与关系重塑[J].中国电化教育,2024(9):110-115.
[32] 国家统计局.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0%[EB/OL].(2025-01-27)[2025-02-23].https://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501/t20250127_1958489.html.
[33] 黄意武.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路径找寻[J].重庆社会科学,2016(10):81-87.
[34] 周绍东,陈曼茜.推动精神文化实践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J].齐鲁学刊,2024(4):108-117.
[1]史亚洲.新质生产力视野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逻辑和着力点[J].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01):1.
SHI Yazhou.The logic and focus of building an industrial system i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4,(03):1.
[2]李嘉桐,韩永辉.以新质生产力塑造国际竞争力的逻辑、形势与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05):69.
LI Jiatong,HAN Yonghui.Inner logic, situation, and pathways for shap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J].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4,(03):69.
[3]陈浮,蒋非非,于昊辰,等.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实逻辑、核心要义和战略支撑[J].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25,(01):63.
CHEN Fu,JIANG Feifei,YU Haochen,et al.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uppor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alistic logic, core essence, and strategic support[J].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5,(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