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旭光.2025年春节档电影启示录:观察、总结与追问[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5(2):5-15.
[2]陈旭光,满胜宠.技术赋能、美学革新与数字表演的张力——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哪吒之魔童闹海》创作论[J].宁夏社会科学,2025(2):194-200.
[3]周星,吴英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造性分析——神话祛魅、叙事反叛与文化寓言[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29-36.
[4]王昆,田龙过.神话重构、反叛叙事、现代转译:《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文化隐喻与后现代表达[J].西部文艺研究,2025(2):166-171.
[5]王海洲,马翱.《哪吒之魔童闹海》:神话的当代改写与影像的民族审美[J].当代动画,2025(2):20-25.
[6]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修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8]霍华德·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张默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白惠元.妖怪政治学:青蛇形象及其边缘话语生产[J].南方文坛,2024(6):34-43.
[10]东浩纪.动物化的后现代:从御宅族透析消费社会[M].褚炫初,靳丽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
[11]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卷2)[M].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12]吉尔·德勒兹.差异与重复[M].安靖,张子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3]韩炳哲.他者的消失[M].吴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