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托万·德·巴克,塞尔日·杜比亚纳.弗朗索瓦·特吕弗[M].单万里,朱晓洁,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2] 陈旭光.“作者论”旅行、“主体性”变迁与电影工业美学生成[J].社会科学,2022(10):78-88.
[3] 陆川.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的科波技研究(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3):75-103.
[4] 陈旭光.“体制内的作者”:当代中国电影的新力量导演(英文)[J].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2020(1):62-73.
[5] 李卉,陈旭光.论新力量导演的产业化生存——中国电影导演“新力量”系列研究[J].未来传播,2021(1):85-91,122.
[6] 陈旭光,杨宇.“重述历史”、“想象神话”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影像转化”——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论开去[J].宁夏社会科学,2024(1):185-193.
[7] 陈旭光.论“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由来、理论资源与体系建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2-43.
[8] 陈旭光.新时代 新力量 新美学——当下“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其“工业美学”建构[J].当代电影,2018(1):30-38.
[9] 周才庶.从彩条屋影业看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新探索[J].现代视听,2022(5):34-38.
[10] 陈旭光,赵家民,赵星.论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系列电影的品牌建构与“再生产”[J].电影新作,2023(1):11-23.
[11] 那一抹绿色.神话重启与市场裂变:《哪吒2》134亿票房背后的中国动画产业跃迁[EB/OL].(2025-02-23)[2025-04-15].https://news.sohu.com/a/862616284_121725743.
[12] 刘阳.“哪吒”为何诞生在今天[N].人民日报,2025-02-23(5).
[13] 陈旭光.论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想象力消费”[J].当代电影,2020(1):126-132.
[14] 叶永胜.神话重述的意义与策略[J].天府新论,2012(5):150-153.
[15] 左衡.《哪吒之魔童闹海》启示录(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N].人民日报,2025-2-11(20).
[16] 覃晓玲.新神话主义视野下中国动画电影神话谱系的建构与重构[J].现代视听,2024(3):70-73.
[17] 罗兰·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