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oa 数字资本主义的劳动时间剥削批判:实践机制、批判进路与学理展望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1 数字技术诱发劳动生产率提升与劳动时间增加悖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产消一体”模式和资本加速循环模式成为典型的劳动时间剥削机制,迫切需要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阐释数字资本主义劳动时间剥削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 在数字劳动定义、劳动时间异化、劳资关系和剩余价值等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数字资本主义劳动时间剥削的批判进路,讨论其形成的共识,论述其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从本质上看,数字资本主义的劳动时间剥削机制模糊了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界限,其深层危害在于打破稳定的劳动关系; 由于当前在理性批判上缺乏整体观,造成了与新型数字劳动观、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的数字劳动批判的学理缺憾。研究表明,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未来应着力在以辩证思维构建数字劳动时间批判体系、运用学科交叉叙事构建中国自主知识批判体系、以问题导向构建超越劳动时间异化的理论方案等方面进行拓新。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1 16 1157759 金栋昌,张玲,王静宜 立德树人双重视阈下文化心理结构的三维透视——基于“两个结合”维度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2 为了落实新时代教育强国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方法论要求,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问题,基于现实重大问题导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唯有致力于纠正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空心化”问题,才能在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在自我强化和内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信仰、夯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信念、焕发民族伟大复兴之信心的基础上,把构建学生基于普遍性的知、情、意心理元素三维整合的民族文化心理等边三角形结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内化于心”中通过“明心立志”的中介“外化于行”; 未来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成人之教”作为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体现中国特色的达者之教与正者之育统一起来,并通过“三全育人”的路径依赖,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构建起具有中国心、中国情和中国味的主体世界。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17 26 800472 范婷<sup>1</sup>,戴生岐<sup>2</sup> 教育强国背景下高等继续教育数智课程建设的原则、挑战与策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3 数智课程建设是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锚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战略,梳理高等继续教育数智课程建设的核心原则,剖析当前主要挑战,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认为,系统性原则是统筹资源、协同共建与内容适配的逻辑前提,专业性原则是明晰办学定位、明确实践导向与培育创新能力的内在保障,实效性原则是学习动机激发、供需结构优化与产教融合深化的现实支撑; 课程建设的结构性松散表现为互通机制滞后、主体合力分散与平台序列繁杂,专业性缺位体现在专业定位模糊、受众画像不清与内容迭代迟缓,供需侧错配反映在学习需求与课程编排之间的背离、学业表现与资历经验之间的脱节。研究表明,应从促进结构耦合、推动学科重塑与深化内容实效等维度着手,持续释放高等继续教育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潜力与动能。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27 39 704065 刘骥,赵询 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主观年龄和老化态度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4 为了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国中老年人主观年龄和老化态度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利用2023年“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数据,借助处理效应模型估计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主观感知年龄、主观外表年龄、积极老化态度和消极老化态度的影响及群体差异,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互联网使用时长对中老年人主观年龄和老化态度的影响,并区分不同互联网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会对中老年人的主观年龄和老化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分群体来看,互联网使用对健康中老年人的主观年龄无显著影响,而会使不健康中老年人主观年龄更加年轻,互联网使用时间越长,中老年人主观年龄越年轻,老化态度越积极; 分功能来看,使用互联网沟通和娱乐的时间与主观年龄和老化态度正相关,而互联网学习功能仅会影响中老年人的积极老化态度。研究表明,使用互联网使中老年人对于年龄的自我认知年轻化,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看待衰老; 需要加快构建老年友好的数字包容环境,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40 53 632962 赵梦晗<sup>1</sup>,张梓萌<sup>2</sup> 数字技术赋能社区协商治理的理论逻辑、实践机制与优化进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5 探究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社区协商治理,为优化社区治理效能、推动基层民主实践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基于协商治理和赋能理论,构建涵盖协商准备、运行和反馈的全周期分析框架,通过理论阐释与案例研究剖析数字技术在社区协商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在社区协商治理各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准备阶段,数字技术有助于推动多方主体信息融通,进而初步形成协商议程; 在运行阶段,数字技术能够优化社区协商治理流程,提高协商治理的运行效率,保障协商过程的有序性; 在反馈阶段,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体现为增强协商治理的可追踪性以及推动形成政策建议,为下一周期的协商治理铺设良好条件。研究表明,数字技术与社区协商治理的深度融合,充分折射出技术优势与协商精神的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也诠释了中国特色治理模式的独特优势; 未来需要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实现社区民意在数字平台的有效整合,激励协商主体切实运用社区数字平台,优化数字协商治理事项的追踪评价。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54 67 710967 包涵川,王红琳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6 在红色文化振兴与数字乡村建设双重战略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乡村重要的文化根脉库,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核心路径。为明晰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赋能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为关键核心点,以资源整合层面、产业融合层面、人才驱动层面、治理创新层面为分析维度,建立了“一点四面”的内在机理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赋能,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文化认知基础、夯实经济产业根基、强化人才精准培育、构建治理创新体系,但在赋能过程中依然存在技术应用融合层次尚显不足、资源整合系统化程度尚待提升、主体协同联动效能有待强化、乡村居民凝聚共识程度不足和乡村治理保障支撑尚待完善等现实困境。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数字乡村建设,驱动乡村全面振兴,应拓展技术赋能边界,夯实数字乡村建设高地;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筑牢数字乡村支撑基石; 优化主体协同框架,延展数字乡村发展维度; 凝聚村民参与共识,激活数字乡村发展动能; 完善文化治理体系,提升数字乡村治理效能。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68 79 662398 杨梦瑶<sup>1,2</sup>,范丽莉<sup>1</sup>,张小民<sup>1</sup>,李楠<sup>2</sup> 《哪吒之魔童闹海》国际文化输出的多维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7 为研究全球化语境下《哪吒之魔童闹海》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译与输出,引领“新国潮”走向世界,以跨文化理论为支撑,从国际文化输出的多个维度以及传播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新国潮”概念出现,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电影类型,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市场潜力,在促进文化国际传播、提振国家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票房、观众、影响力单一化与文化误读现象等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营造东方美学风格,从技术、艺术、文化3个维度大胆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译,探寻中国电影在国际文化传播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80 88 717016 王昱茗<sup>1,2</sup>,张燕<sup>2,3</sup>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叙事与文化重构刍议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8 为研究《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叙事中存在的瑕疵和不足,从叙事瑕疵、“燃”向逻辑与文化重构3个方面对影片进行了冷思考。研究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剧情和人物违背了“契诃夫之枪”的叙事原则,是“资本作者”取代传统作者的必然结果,双面哪吒的新造本质上也是商业体系对传统神祇和人物的数字化收编; 影片融入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却流于视觉与形式,双面哪吒的塑造虽然让经典人物在解构与重构中获得新颖性,但青年哪吒只是纯粹的机甲变形,并没有参与具体的叙事建构,反抗主题固然能够引发共情,但过于宏大多元,反而让整个影片剧情过于密集,支线芜杂失衡,转折支撑吃力。研究表明,中国传统IP在动画电影的文化重构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需要从器物、人物和价值观同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完成当代重构和深度传承,进而有效推动中国动画电影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89 96 690463 陈可红 《哪吒之魔童闹海》主题、视听革新的创新实践与全球传播启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9 为研究《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叙事创新,及其在视听语言中东方美学的现代化转译方式,采用跨学科视角,运用谢弗声景理论,对影片叙事结构、视觉风格与声音设计等进行多维度解读。研究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对传统神话元素进行了再创作,通过多层次叙事实现了主题升华; 东方美学在现代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下实现全球共鸣。研究表明,《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叙事与技术应用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推动了中国动画作品的国际化传播; 通过独特的叙事创新与美学转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新路径,为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提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97 104 616192 张娟 《哪吒之魔童闹海》角色群像与多维叙事网络构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0 为研究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角色群像如何利用多维叙事构建,来推动故事发展和主题表达,通过对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的分类分析,结合叙事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揭示了角色群像在叙事中的互动关系、叙事网络的构建方式。研究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多个性格复杂、立体丰满的角色,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影体验,更通过叙事网络的交织,使得故事的主题与情感得以深刻传达。研究表明,多维叙事构建不仅通过复杂的关系网络推动情节发展,还通过角色的成长弧和功能定位深化了叙事的层次和深度; 通过文化隐喻,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进一步拓宽了叙事的边界和深度。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105 112 567495 李梦雪,黄心渊 《哪吒之魔童闹海》东方神话IP基模的数字化重塑与赓续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1 为探索《哪吒之魔童闹海》对东方神话故事IP基本认知模式,从东方神话IP符号的承续与裂变、时空重构下蒙太奇的复调叙事革命、传统文化基因的数字媒介转译等视角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创作团队利用妆造、叙事等形式,对哪吒的撰写与人物塑造展开了大胆的重塑与解读,利用动画的形式诠释了东方神话的美,不仅具有传统神话的精神内核,还具有现代科技的融合与全新的叙事理念,借此达成了东方神话IP的重塑与赓续,打破了受众对于传统神话IP的认知基模,达成了传统神话IP的创新性表达。研究表明,构建一个更为生动且更被年轻群体喜爱、主流受众接受的成长历程与人物形象,可有效搭建传统东方神话的跨时代表达。 2025年08月30 00:00 2025年04期 113 120 612448 钟华<sup>1</sup>,黄粤豪<sup>2</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