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4).
[2]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9(5):14-18.
[3]姜永志,侯友,白红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困境及心理学研究进路[J].广西民族研究,2019(3):105-111.
[4]代洪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43-48,57.
[5]肖珺.跨文化虚拟共同体:连接、信任与认同[J].学术研究,2016(11):42-48.
[6]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10]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4(1).
[1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107.
[12]曹海峰.全球化视域下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1):58-64.
[13]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14]范君,詹小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8):49-55.
[15]尹奎杰.东北法治发展的区域文化惯性与超越[J].学习与探索,2019(7):73-81.
[16]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7]欧阳康.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1-7.
[18]曹海峰.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的现实考验与建构策略[J].学术界,2016(12):144-153,325.
[19]吴世文,石义彬.我国受众的媒介接触与其中国文化认同——以武汉市为例的经验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1):94-108,128.
[20]常安.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36-47.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3]方建移.传播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4]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4):5-13.
[25]新华社评论员.坚持“八个统一”创新思政教学——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9-03-20)[2020-03-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20/c_1124261115.htm.
[1]姜永志,张海钟.社会认同的区域文化心理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04):111.
JIANG Yong-zhi,ZHANG Hai-zhong.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regional culture of social identity[J].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11(05):111.
[2]周玉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J].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23,25(04):82.
ZHOU Yuqin.Internal logic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J].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3,25(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