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席岳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2]陈曦.“阐释”与“展示”概念的溯源与辨析[N].中国文物报,2012-08-17(7).
[3]孙燕.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的国际理念和规范——从“适用于考古发掘”到“遗产地诠释与展示”[J].东南文化,2010,218(6):23-26.
[4]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J]. 旅游学刊,1999,14(1):44-46.
[5]吴必虎,高向平,邓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226-234.
[6]陶伟,洪艳,杜小芳.解说:源起、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J].人文地理,2009,24(5):101-106.
[7]陶伟,杜小芳,洪艳.解说:一种重要的遗产保护策略[J].旅游学刊,2009,24(8):47-52.
[8]黄琼,周剑虹.大遗址阐释系统构建初步研究[J].江汉考古,2014,131(2):118-123.
[9]王璐,刘克成.中国考古遗址公园中遗址展示的问题与原则[J].建筑学报,2016(10):10-13.
[10]王新文,付晓萌,张沛.考古遗址公园研究进展与趋势[J].中国园林,2019,35(7):93-96.
[11]丛桂芹.文化遗产保护中阐释与传播理念的凸显[J].建筑与文化,2013(3):60-61.
[12]郭璇.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与方法初探[J].建筑学报,2009(9):69-73.
[1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4]徐肖薇.基于公众感知的南京老城“林”之城市特色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15]蔡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十年回顾与实践思考[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34(4):14-19.
[16]王京传.美国国家历史公园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社会科学,2018(1):119-128.
[17]黄可佳,韩建业.考古遗址的活态展示与公众参与——以德国杜佩遗址公园的展示和运营为例[J].东南文化,2014,239(3):40-45.
[18]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构建大遗址综合阐释与展示体系——讲好良渚五千多年文明故事[N].中国文物报,2019-07-09(4).
[19]邹怡情,辛欣.鼓浪屿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展示实践——从方法论到落地实施[J].中国文化遗产,2017(4):60-68.
[20]林德荣,郭晓琳.让遗产回归生活:新时代文化遗产旅游活化之路[J].旅游学刊,2018,33(9):1-3.
[21]柳燕,丁美辰,兰思仁.旅居体验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研究——以厦门鼓浪屿为例[J].中国园林,2020,36(6):51-55.
[22]文捷敏,余颖、刘学伟,等.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网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重庆洪崖洞景区为例[J].旅游研究,2019,11(2):44-57.
[23]林育彬,郭伟锋,林开淼.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世界遗产地民宿体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9(4):66-73,87.
[24]王婷,吴必虎.基于关键词共现和社会网络分析的北京城市歌曲中地方意象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20,176(6):57-65.
[25]燕海鸣.考古遗址谁在看——公众考古认知与兴趣的实证调查[J].中国文化遗产,2015(5):48-55.
[26]王芳,段若男.专题报告一:2018年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舆情分析报告[J].中国文化遗产,2019(6):27-32.
[27]韩真元,蔡超.国外文化遗产阐释规划中主题阐释方法的解析与启示[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3):9-13.
[28]杭侃.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活化与中国文化复兴[J].旅游学刊,2018,33(9):5-6.
[29]张冬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何阐释和转化其核心遗产价值[N].中国文物报,2020-05-19(6).
[30]王京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讲好中国故事[N].中国文物报,2017-02-24(3).
[31]戴斌.文化遗产不只是繁华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9-05-11(7).
[32]杨思杰.自媒体广告的互动传播机制探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