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翔,李镓.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J].国际新闻界,2017,39(4):137-154.
[2]戴宇辰.走向媒介中心的社会本体论?——对欧洲“媒介化学派”的一个批判性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5):47-57,127.
[3]张晓峰.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J].现代传播,2010(7):15-18.
[4]侯东阳,高佳.媒介化理论及研究路径、适用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5):27-45,126.
[5]张帆.“民意中国”的传播挑战与责任——“中国发展中的舆论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J].新闻记者,2014(1):84-87.
[6]“国内外新闻与传播前沿问题跟踪研究”课题组,殷乐.数字环境中的媒体与受众:表达、参与和叙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9):117-125.
[7]姜红,印心悦.“讲故事”:一种政治传播的媒介化实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37-41.
[8]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9]陈超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401-421.
[10]顾理平,范海潮.网络隐私问题十年研究的学术场域——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7,39(7):58-89.
[11]王琛元.欧洲传播研究的“媒介化”转向:概念、路径与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5):5-26,126.
[12]侯东阳,高佳.媒介化理论及研究路径、适用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5):27-45,126.
[13]常江,何仁亿.安德烈亚斯·赫普:我们生活在“万物媒介化”的时代——媒介化理论的内涵、方法与前景[J].新闻界,2020(6):4-11.
[14]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J].国际新闻界,2012,34(5):38-42.
[15]杨光影,刘娜.文化生产与审美生成:论网络社会的“流动空间”运作逻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4):103-108.
[16]曹晋,刘亭利.都市中年男人的同性社交与媒介化家庭沟通[J].新闻界,2018(2):63-72.
[17]曹晋,孔宇,徐璐.互联网民族志:媒介化的日常生活研究[J].新闻大学,2018(2):18-27,149.
[18]袁光锋.“国家”的位置:“远处的苦难”、“国家”与中国网民的“同情”话语[J].国际新闻界,2018,40(7):16-36.
[19]彭聪.国内智能传播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基于2013—2019年新闻传播学类核心期刊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现代广告,2020(15):30-39.
[20]OUYANG W,WANG Y D,LIN C Y,et al.Heavy metal loss from agricultural watershed to aquatic system:a scientometrics review[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37/638:208-220.
[21]张昆.新闻学院院长的战略思维[J].新闻与写作,2018(12):68-73.
[22]施海泉.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教学课程设置的基本逻辑[J].当代传播,2011(6):89-90.
[23]周廷勇.人的媒介化生存与教育的澄明[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1):164-168.
[24]周夏宇.传播学视域下的博物馆研究——基于CiteSpace的数据挖掘与对比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74(3):68-80.
[25]KROTZ F,HEPP A.A concretization of mediatization:how "mediatization works" and why mediatized worlds are a helpful concept for empirical mediatization research[J].European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communication,2011,3(2):137-152.
[26]胡翼青,郭静.自律与他律:理解媒介化社会的第三条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48(6):128-135.
[27]孙信茹,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对石龙村微信山歌群的田野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0):19-25.
[28]潘忠党.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4):153-162.
[29]郭恩强.在“中介化”与“媒介化”之间:社会思想史视阈下的交往方式变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8):67-72.
[30]保罗·C·亚当斯,安德烈·杨森,李淼,等.传播地理学:跨越学科的桥梁[J].新闻记者,2019(9):83-96.
[31]彭增军.老谋何以深算?计算新闻的是与非[J].新闻记者,2019(11):30-34.
[32]单波,王冰.媒介即控制及其理论想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7(2):41-49,109.
[33]李龙,支庭荣.“算法反恐”:恐怖主义媒介化与人工智能应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9):13-18.
[34]何志武,吴丹.从“他助”到“自助”:“心理不悦类”“邻避”冲突事件中的媒介选择、自我动员与集体抗争[J].新闻大学,2017(4):81-89,149-150.
[35]丁未,宋晨.在路上:手机与农民工自主性的获得——以西部双峰村农民工求职经历为个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9):95-100.
[36]孙信茹,杨星星.“媒介化社会”中的传播与乡村社会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3,35(7):87-93.
[37]孙玮.中国传播学评论(第四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8]秦朝森.脱域与嵌入:三重空间中的小镇青年与短视频互动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8):105-110.
[39]秦娜,李烨辉.社会性别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媒介信息处理能力调查——以恩施州W村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12):162-164.
[40]曹钺,骆正林,王飔濛.“身体在场”:沉浸传播时代的技术与感官之思[J].新闻界,2018(7):18-24.
[41]喻国明,杨嘉仪.理解直播:按照传播逻辑的社会重构——试析媒介化视角下直播的价值与影响[J].新闻记者,2020(8):12-19.
[4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3]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介化社会[J].当代传播,2016(6):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