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姜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J].红旗文稿,2020(5):33-36.
[3]方世南.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2):32-37.
[4]路日亮,袁一平.“微时代”对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及其应对路径[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2):115-120.
[5]郭正红,王晓雅.微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24-127.
[6]竟辉.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思考[J].理论探索,2019(5):69-74.
[7]李春华,宁波.当前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三个着力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7):76-82.
[8]徐世甫.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缺场生成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1):30-37,107.
[9]辛向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2017(6):9-12.
[10]王永贵,王建龙.微时代背景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探析[J].探索,2018(4):164-171.
[11]王利芹,苗巧针.“微时代”移动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快手和抖音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8(8):81-83.
[12]杜仕菊,刘林.“微时代”主导意识形态的场域定位与话语转型[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79-84.
[13]李悦池.“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表达范式转向[J].江苏高教,2019(2):72-76.
[14]张艳涛.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15]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6]王琎,邓晖,晋浩天,等.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未来——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侧记[N].光明日报,2018-05-07(7).
[17]斯图尔特·艾特肯,吉尔·瓦伦丁.人文地理学方法[M].柴彦威,周尚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8]张冠梓.和青年谈马克思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21]姜洁.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继续发展壮大[N].人民日报,2020-07-01(7).
[22]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17-24.
[23]徐纪律,张小飞,崔发展.马克思主义史若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24]罗成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5]郑国玺,薛建平,叶长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26]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杨春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J].前线,2018(3):18-21.
[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王聪聪,赵婷.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新论[J].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5(03):76.
WANG Cong-cong,ZHAO Ting.New view on Louis Althusser's “epistemological rupture”[J].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3,15(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