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藤大春,藤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晴佳.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J].历史研究,2005(4):34.
[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6]汤佩松.为接朝霞顾夕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7]冯友兰.贞元六书: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 冯友兰.冯友兰学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西南联大校友会.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0]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
[11]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2]瀚 青,王国新.梅贻琦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0(3):90-96.
[13]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14]梁漱溟.忆往谈旧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15]殷海光.殷海光文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6]闻黎明,侯菊坤.闻一多年谱长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