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胡翼青.传播学科建制发展的两难境地[J].当代传播,2011(3):4-7.
[3]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4]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雷跃捷.媒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李 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董天策.媒介批评的空间:《中外媒介批评·第2辑》卷首语[J].新闻记者,2011(2):55-56.
[8]郑保卫.当前中国媒介批评的几个问题[J].现代传播,2010(4):20-23,58.
[9]陈 龙.论我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的本土建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3):117-122.
[10]冯建三.媒介批评的历史轨迹与前景:以台湾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2):65-70.
[11]王君超.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思考[J].报刊之友,2002(1):23-25.
[12]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3]Mannheim K.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2.
[14]董天策,刘 薇.积极研究媒介批评·促进传媒健康发展: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08(2):75-78.
[15]王君超,阿瑟·伯格.解码当代媒介的理论与方法:对话美国著名媒介分析家阿瑟·伯格教授[J].现代传播,2009(5):51-53.
[16]刘建明.“媒介批评”的概念崇拜与无标准论辨析[J].中国记者,2011(3):94-95.
[17]吴 飞.传播学研究的自主性反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2):121-128.
[18]董天策,胡 丹.中国内地媒介批评论著十年扫描[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2):71-75.
[19]雷 毅.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J].世界哲学,2010(4):20-29.
[20]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1):135-144.
[2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2]袁靖华.媒介正义论:走向正义的传播理论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1(2):25-30.
[23]邵培仁.信息公平论:追求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2):25-29.
[24]O'Siochru S,Girard B, Mahan A.Global media governance[M].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2002.
[25]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32-38.
[26]谢 静.20世纪初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主义确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1(2):73-78,97.
[27]Kellner D,Share J.Toward critical media literacy:core concepts,debates,organizations and policy[J].Discourse: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2005,26(3):369-386.
[28]彼埃尔·德·塞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J].冯炳昆,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91-103.
[29]刘易斯·A·科塞.导言[C]//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石 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2.
[30]李 彬.文化自觉: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一点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0(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