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 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2]雅各布森.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M].赵兴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Jonathan Culler.The literary of theory[C]//John Guillory,Kendall Thomas.What's left of theory.New York:Routledge,2000.
[5]余 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24(6):15-24.
[6]陶东风.文学的祛魅[J].文艺争鸣,2006,21(1):6-22.
[7]吴子林.对于“文学性扩张”的质疑[J].文艺争鸣,2005,20(3):75-79.
[8]王岳川.“文学性”消解的后现代症候[J].浙江学刊,2004,42(3):11-19.
[9]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M].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0]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M].李 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M].钱 竞,张 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李 均.存在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3]傅道彬,于 茀.文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米盖尔·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15]王岳川.英伽登的作品结构论与审美价值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8(5):45-53.
[16]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 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