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颐武.《哪吒2》,中国电影的跨越式发展[J].民主,2025(3):54-55.
[2]王海洲,马翱.《哪吒之魔童闹海》:神话的当代改写与影像的民族审美[J].当代动画,2025(2):20-25.
[3]鲍远福.引发共情的“中国叙事”永远不过时——2025年春节档电影及《哪吒之魔童闹海》启示录[J].文化艺术研究,2025(1):103-110,116.
[4]白惠元.《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哪吒的燃情机制[J].电影艺术,2025(2):103-106,162.
[5]谢·尼·戈鲁勃夫.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M].倪亮,耿海英,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7]陈可红.六个面和一个回声——中国美术电影叙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8]丁亚平.电影新势力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13(8):4-9.
[9]陈旭光.电影工业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1.
[10]贾秀清,艾胜英,申威,等.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哪吒之魔童闹海》主创访谈[J].当代动画,2025(2):11-19.
[11]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