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黄阳华.基于多场景的数字经济微观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社会科学,2023(2):4-24.
[3]陈兵,林思宇.数字经济领域数据要素优化配置的法治进路——以推进平台互联互通为抓手[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2(3):123-138.
[4]陈隽.数字经济的消费者剩余理论模型[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2(5):58-66.
[5]王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组织韧性与企业竞争优势重构[J].经济管理,2023(7):76-93.
[6]赵宸宇,王文春,李雪松.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财贸经济,2021(7):114-129.
[7]张昊.改善零售服务供给与挖掘居民消费潜力[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11):5-16.
[8]陈金伟,崔俊富.数字经济背景下商贸流通企业的新零售转型路径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31-43.
[9]周欣琰.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品牌社群营销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2(10):41-43.
[10]王芋朴,李志强.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3(8):112-116.
[11]刘洋.数字经济、消费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与管理,2023(2):68-75.
[12]熊颖,郭守亭.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47-57.
[13]宋逸群,王玉海.共享经济的缘起、界定与影响[J].教学与研究,2016(9):29-36.
[14]程豪杰.分享经济研究述评[J].中国集体经济,2019(13):55-60.
[15]分享经济发展报告课题组,张新红,高太山,等.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现状、问题与挑战、发展趋势[J].电子政务,2016(4):11-27.
[16]王风华,郑宇杰,万岩,等.在线商品的选择过载效应及调节定向作用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22(9):15-31.
[17]焦豪.数字平台生态观:数字经济时代的管理理论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3(7):122-141.
[18]宋冬林,孙尚斌,范欣.数据成为现代生产要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21(7):35-44.
[19]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20]李勇坚,夏杰长,刘悦欣.数字经济平台垄断问题:表现与对策[J].企业经济,2020(7):20-26.
[21]郑智航.数据安全与数据利用平衡的法治保障[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6):79-87.
[22]朱彤.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与网络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1):60-64.
[23]李建红,罗晓萌,史伟扬.信息不对称下第三方电商平台质量监管机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J].系统管理学报,2023(4):853-864.
[24]陈晓红,李杨扬,宋丽洁,等.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J].管理世界,2022(2):208-224.
[25]宋乐.个人隐私数据的反垄断法保护研究[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23(11):39-41.
[26]吴军超.欧盟网络安全治理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