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1(1):1-19.
[2]魏婕,任保平.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双循环互动模式的构建策略[J].改革,2021(6):72-82.
[3]赵亚明.地区收入差距:一个超边际的分析视角[J].经济研究,2012(S2):31-41,68.
[4]王三兴,宋然.双循环格局下的外贸高质量发展:背景、内涵与路径[J].求是学刊,2021(4):65-71.
[5]张夏恒,李毅.跨境电商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逻辑与实施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21(10):30-36.
[6]李婧.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我国对外贸易动能转换与产业竞争优势——兼论国内消费市场的贸易反哺效应[J].商业经济研究,2021(13):142-145.
[7]董一一,宋宇,李朋林.经济复杂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双循环”吗?——基于产品空间视角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1(9):1-14.
[8]陈昌盛,许伟,兰宗敏,等.我国消费倾向的基本特征、发展态势与提升策略[J].管理世界,2021(8):46-58.
[9]戴翔,杨双至.扩大开放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作用——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经验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1(4):75-86.
[10]许皓.“双循环”的法治保障:以内促外与内外并举[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41-149.
[11]戴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4):48-54.
[12]周芮帆,洪祥骏.双循环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协同效应[J].财经科学,2021(7):107-119.
[13]师应来,周丽敏.“双循环”的理论逻辑、发展进程与现实思考[J].统计与决策,2021(10):151-154.
[14]伍山林.中国双循环发展:以全球性大国为镜鉴[J].求索,2021(5):136-144.
[15]丁守海,徐政,左晟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多元挑战与发展思路——基于双循环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35-144.
[16]张云,柏培文.数智化如何影响双循环参与度与收入差距——基于省级—行业层面数据[J].管理世界,2023(10):58-83.
[17]冯晓华,邱思远.中国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3(8):2019-2040.
[18]罗重谱,李晓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J].学习与探索,2021(11):89-98,192.
[19]张少军,方玉文,李善同.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贸易利得分析[J].经济研究,2023(4):4-22.
[20]尹伯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J].江海学刊,2021(3):78-83,254.
[21]邓慧慧,李慧榕.区域一体化与企业成长——基于国内大循环的微观视角[J].经济评论,2021(3):3-17.
[22]詹花秀.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动能提升——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3):78-84.
[23]许唯聪,杨婷.新发展格局下RCEP驱动经济双循环的理论机制与实现路径[J].国际贸易,2023(8):12-22.
[24]杨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1(3):98-104.
[25]郑小碧.“+互联网”、“互联网+”与经济发展: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7(6):32-44.
[26]郑小碧.分享经济如何促进社会福利提升——分工结构演进的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8(12):58-68,281-282.
[27]郑小碧,庞春,刘俊哲.数字经济时代的外包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工演进的超边际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0(7):117-135.
[28]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6):1695-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