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肖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70(6):126-134.
[2]马琳,颜彬.互联网社交活动中表情包的情绪传播机制[J].青年记者,2022(12):56-58.
[3]吴志远.图像“武器”:“表情包”的话语与意蕴[J].新闻界,2018(3):47-54.
[4]刘汉波.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7(1):180-185.
[5]宋小康,朱庆华,赵宇翔.社会化媒体中表情包使用对信息交流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言语行为理论[J].情报科学,2019(5):121-128,165.
[6]王娟,刘文雅.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62-66.
[7]李欣,彭毅.符号化表演:网络空间丧文化的批判话语建构[J].国际新闻界,2020(12):50-67.
[8]黄钟军,潘路路.从中老年表情包看网络空间的群体身份区隔[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97-102.
[9]靖鸣.颜文字:读图时代的表情符号与文化表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149-155.
[10]龙柏林,刘伟兵.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表情包路径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7(4):128-132,164.
[11]付丽霞.即时通讯中表情包版权保护的争议、冲突与应对[J].科技与法律,2019(1):34-39.
[12]林峰.表情包亚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审视与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9(2):182-187.
[13]杨谦,张婷婷.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网络政治隐喻及应对[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1):144-153.
[14]蒋建国,李颖.网络涂鸦表情包:审丑狂欢抑或娱乐的大麻[J].探索与争鸣,2017(1):131-136.
[15]张艳斌.青年网络表情包的文化逻辑及其规制[J].思想理论教育,2018(1):82-86.
[16]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1):104-110,153.
[17]张小雪,于晓峰,李雨桐.近十年来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71-81.
[18]刘友婷.表情包创作者:替你“表”情[N].工人日报,2018-09-25(6).
[19]谷学强,张子铎.社交媒体中表情包情感表达的意义、问题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8(12):26-31,108.
[20]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魏晓敏.表情包的情感表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2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3]陈垠杉.儿童软色情表情包套路深[N].中国青年报,2021-01-08(8).
[24]孟子.孟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25]毛泽东.毛泽东全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6]谭雄.乱用表情包,“葛优躺”侵权,葛优获赔7.5万元[J].公民与法(综合版),2018(3):27-29.
[27]廖春梅.用他人头像制作微信表情包,同样侵犯肖像权[J].新农村,2017(6):37.
[28]李岩.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乱象与本相——兼论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类型化[J].法学,2015(11):54-68.
[29]谢婷婷.真人表情包中的肖像权法律保护[D].济南:山东大学,2020.
[3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1]郑莹.网络不是法外之地[N].人民日报,2015-0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