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M].马 音,刘利圭,丁耀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邓正来.哲学与公共问题(笔谈之二):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3):5-9.
[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27(1):109-122.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郁建兴,周 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17(3):36-45.
[6]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行性[J].文史哲,2003(1):75-81.
[7]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三条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3,19(3):22-23.
[8]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估[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6(4):80-86.
[9]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21(2):100-109,207.
[10]陈剩勇,汪锦军,马 斌,等.组织化、自主治理与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郁建兴,王诗宗,黄红华,等.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2]王 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王 名.中国NGO研究2001:以个案为中心[M].纽约: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2001.
[14]王 名.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M].纽约: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2000.
[15]余 晖,邱靖基,郑江淮,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2.
[16]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7]马 斌,徐越倩.社区性产业集群与合作性激励的生成:对温州民间商会生发机制的社会经济学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06,24(7):65-72.
[18]郁建兴,徐越倩,江 华.温州商会的例外与不例外: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挑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6):5-15.
[19]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20]倪志龙.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规制问题[J].云梦学刊,2007,28(2):82-83.